梅朗雄呼籲支持者不要投票給馬琳勒龐,但也未表態挺馬克宏,他說他的黨將舉行公眾諮詢,協助指引那些支持他的人。
瀏覽器挖礦的確可行,但是不管是否透過瀏覽器挖礦,背後其實是利用電腦的GPU和CPU來計算。以比特幣來說,根據劍橋大學「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」(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),挖礦一年花費的電力,甚至超越挪威、瑞典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家。
換句話說,「算力」,也就是電腦的運算能力,才是決定挖礦效率的關鍵。簡單來說,在PoS機制下,當礦工的代幣越多、持有的時間越久,在一樣的算力下,就越容易發現下一個區塊,成功挖到礦的機率也大幅提高,但是消耗的能源,卻會比「工作量證明機制」少很多。再加上有些公司,為了挖礦事業,甚至會重啟燃煤電廠來提供電力,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。文:蕭汎如節目意見募集中。賈芯文],author_key:tnl-video-team,author_name:TNL 節目部,category_key:environment,category_name:環境,type_key:video,type_name:影音,channel_key:[],channel_name:[]}} 近年來社會大眾對虛擬貨幣的關注熱度有增無減,許多人都對其背後隱藏的報酬感到心動,也因此帶動「挖礦」的熱潮。
民眾固然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投入虛擬貨幣市場,然而務必留意有些惡意程式會未經同意,便透過一些手段暗中使用民眾的電腦運算資源,需多加小心以免吃虧。只是要算出題目的解答,沒有固定或有邏輯的演算法,礦工們只能靠電腦隨機雜湊(hash)碰撞,來找出答案,並獲得一定數量的代幣。畢竟在歐盟成立以後,主導歐盟事務的通常是德國與法國。
英國現在做的,是在搶占新冷戰時代,歐洲領導者的位置,首相強森這一陣子的言行,都在強化這一點,這次突然訪問基輔,更是奠定了這種印象。現在普亭想要恢復俄羅斯帝國的往日榮光,蠻橫併吞烏克蘭,攔路的當然還是英國。但察覺到這個趨勢的國家,已經開始布局。英國在美、德兩國的爭端中,往往支持美國,在此次的烏克蘭戰爭中,英國也是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,採取強硬的立場。
相較於被批評到滿頭包的德國,在戰前被普亭耍的團團轉的法國,英國堅定抗俄的態度已獲得了國際輿論的正面支持。英國這一陣子的表現,儼然已成為歐洲的新領袖,這應該也是英國態度積極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這種說法雖然未經任何官方或學術界的認同,但衡諸於歐陸的歷史,的確有幾分道理,英國一向與歐陸上的每一個強權為敵。美國之前宣誓不會出兵烏克蘭,全力防止自己陷入另一場戰爭泥沼,就說明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威脅的態度已經很難改變。這從興建兩艘新型航空母艦,並在去年派遣其中一艘前往印太地區進行戰略巡弋,就可以看出英國參與國際事務的企圖心。當然,一直有種說法,認為英國孤懸於歐陸之外,因此長期的外交策略,是阻止歐陸出現一個強權,以免影響到英國的地位。
就目前來看,這場新冷戰已現雛形,北約在歐洲對抗俄羅斯,而美日韓在亞洲對抗中國。許多北約成員國拖欠會款,或是國防預算長期達不到北約的要求,這也讓主導北約的美國極為不滿,在川普主政時就曾經揚言要退出北約。在此次的烏克蘭戰爭中,英國刻意不追隨歐盟,並不令人特別意外。過去曾在美蘇冷戰中,擔任北大西洋重要門戶的英國,可望再度扮演重要角色。
但曾經被前蘇聯併吞的東歐國家,則非常焦慮,認為歐盟做的遠遠不夠。文:王臻明 英國首相鮑里斯.強森無預警訪問基輔,更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起走上街頭,與當地居民寒喧,成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最為振奮人心的畫面。
但德國近年來與美國的關係不佳,特別是川普上台執政與之前美國竊聽梅克爾的事件,都大大影響德國對美國的好感度,雙方在許多方面都有歧見。歐盟是個涵蓋各個層面的國際政治組織,但北約是個軍事同盟,兩者的功能完全不同,原本應該各司其職。
可以想見,如果烏克蘭的戰事走向長期化,那英國將成為重要的幕後參與者。連帶的也讓歐盟的外交政策,緊緊跟隨德國的綏靖主義。法國強盛時與法國對抗,德國興起時與美國一起聯手遏止德國,前蘇聯掌握大半個歐陸時,英國是抗蘇的最前線。已經因烏克蘭戰事而動起來的北約,將負擔更多的防衛工作,反而有可能讓美國能抽出更多的資源與兵力,回防印太地區。特別是美國已經將重心放在印太地區,未來勢必更加依賴英國分攤歐洲的安全工作,這極有利於英國提升自己的地位。這其實顯示出歐盟與北約在檯面下的競爭關係,在北約變的更有影響力以後,歐盟的角色很有可能會被弱化。
但歐盟這種方向,對英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,外交自主權被剝奪也成為英國退出歐盟的重要理由。有不少人擔心烏克蘭戰爭會讓美國將焦點轉移到歐洲,而影響到圍堵中國的戰略部署,就目前來看這樣的情況還沒有出現。
特別是德國,近10年在梅克爾的長期穩定執政下,幾乎已成為歐盟的領導者。而英國這麼做的背後動機與未來的可能發展,非常耐人尋味。
不過印太地區畢竟離英國比較遠,著力點不多,但俄羅斯所製造的這場戰爭危機,卻近在咫尺。在這種情況下,英國很有可能拉攏這些也在歐盟內的東歐國家,形成制衡歐盟的力量。
英國此次積極協助烏克蘭,並派兵到波羅的海三國,在某種程度上,已經快速拉近英國與東歐國家的距離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結果,已徹底改變了冷戰結束後的國際架構,未來會如何發展,現在來說其實還太早這種說法雖然未經任何官方或學術界的認同,但衡諸於歐陸的歷史,的確有幾分道理,英國一向與歐陸上的每一個強權為敵。英國近年來一直希望重返國際舞台,恢復往日帝國榮光。
但察覺到這個趨勢的國家,已經開始布局。但德國近年來與美國的關係不佳,特別是川普上台執政與之前美國竊聽梅克爾的事件,都大大影響德國對美國的好感度,雙方在許多方面都有歧見。
美國與英國在軍事與外交政策上,往往一同進退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結果,已徹底改變了冷戰結束後的國際架構,未來會如何發展,現在來說其實還太早。
在這種情況下,英國很有可能拉攏這些也在歐盟內的東歐國家,形成制衡歐盟的力量。法國強盛時與法國對抗,德國興起時與美國一起聯手遏止德國,前蘇聯掌握大半個歐陸時,英國是抗蘇的最前線。
但曾經被前蘇聯併吞的東歐國家,則非常焦慮,認為歐盟做的遠遠不夠。英國在美、德兩國的爭端中,往往支持美國,在此次的烏克蘭戰爭中,英國也是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,採取強硬的立場。就目前來看,這場新冷戰已現雛形,北約在歐洲對抗俄羅斯,而美日韓在亞洲對抗中國。文:王臻明 英國首相鮑里斯.強森無預警訪問基輔,更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起走上街頭,與當地居民寒喧,成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最為振奮人心的畫面。
在此次的烏克蘭戰爭中,英國刻意不追隨歐盟,並不令人特別意外。但歐盟這種方向,對英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,外交自主權被剝奪也成為英國退出歐盟的重要理由。
特別是德國,近10年在梅克爾的長期穩定執政下,幾乎已成為歐盟的領導者。相較於被批評到滿頭包的德國,在戰前被普亭耍的團團轉的法國,英國堅定抗俄的態度已獲得了國際輿論的正面支持。
這其實顯示出歐盟與北約在檯面下的競爭關係,在北約變的更有影響力以後,歐盟的角色很有可能會被弱化。英國現在做的,是在搶占新冷戰時代,歐洲領導者的位置,首相強森這一陣子的言行,都在強化這一點,這次突然訪問基輔,更是奠定了這種印象。